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上一句是什么?

9个月前 (01-01)诗词赏析15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南朝宋时期诗人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上一句是什么?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朝宋·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旆拂霜霜。

犀甲凌寒雾,冰澌冲断岸。

血战乾坤赤,氛霾日月黄。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

侠骨棱嶒,气峥嵘;

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犀渠玉剑讙且鸣,铁骑金戈荡寇雠。

旌旗蔽日兮敌若云,飞龙御天兮游遨四海。

曾随将军破虏营,聊持宝剑动星文。

苍芒始得辞簪绂,便欲横戈逐马群。

(注:由于古诗版本可能有异,上述原文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两句与主题不直接相关,可能是传抄或编辑时的误加,原诗中可能并无此句,或此句应属他诗,在此为保持完整性而保留,但分析时忽略。)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南朝宋文学家、诗人,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诗文辞藻华丽,风格峻拔,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鲍照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译文

(简化版,重点翻译关键词所在句)

边关紧急军情传来,烽火照亮了咸阳城,大军集结广武,分兵救援朔方,严冬时节,战士们筋骨强健,敌军也精锐强大,天子愤怒按剑,使者们遥相呼应,战士们如雁行般沿着石径前进,鱼贯通过飞梁,箫鼓声中流淌着汉朝的思绪,旌旗在寒霜中飘扬,战士们身披犀甲,冒着寒雾,冲破断岸的冰凌,血战之后,天地一片赤红,日月都被阴霾遮蔽,啊,那些手持英簜(古代一种竹制的仪仗)的官员们,哪里比得上我们这些在田间劳作、收割稻粱的百姓呢?

释义

“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生活的对比思考,英簜是古代官员所持的仪仗,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稻粱则代表普通百姓的生计,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那些身居高位却未能有效保卫国家安全的官员们的讽刺,以及对普通百姓虽生活艰辛但能够自给自足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边关战事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两句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是整首诗中的亮点之一。

创作背景

南朝宋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动荡不安,鲍照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诗人也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生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深刻哲理的古诗,它不仅是鲍照文学才华的展现,也是南朝宋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