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迅烈驱黎瘴,委蛇陡翠微。的意思及出处

9个月前 (01-01)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山行

迅烈驱黎瘴,委蛇陡翠微。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应物

迅烈驱黎瘴,委蛇陡翠微。

扪萝窥雾涧,策杖履云扉。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晖。

旷然迷远近,飒沓自轻飞。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辞官闲居,寄情山水,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其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

译文

迅猛地驱散了黎明的瘴气,蜿蜒曲折地攀登上了翠绿的山峰,手攀藤萝窥视着云雾缭绕的深涧,拄着拐杖踏过云雾缭绕的山门,山涧中的树叶刚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山上的花朵难以分辨出哪是阳光照耀下的光辉,在这广阔无垠的山中,我迷失了远近的方向,只感到身心轻盈,仿佛要随风轻飞。

释义

迅烈驱黎瘴:形容清晨时分,迅速而猛烈地驱散了山间的瘴气。

委蛇陡翠微:委蛇,形容山路曲折蜿蜒;陡翠微,指陡峭的山峰上翠绿的植被。

扪萝窥雾涧:扪萝,手攀藤萝;窥雾涧,窥视被云雾笼罩的深涧。

策杖履云扉:策杖,拄着拐杖;履云扉,踏过云雾缭绕的山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韦应物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迅烈驱黎瘴,委蛇陡翠微”以迅猛和曲折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颔联“扪萝窥雾涧,策杖履云扉”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攀登山路的情景,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颈联“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晖”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景色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尾联“旷然迷远近,飒沓自轻飞”则表达了诗人在广阔无垠的山中,忘却尘世烦恼,身心得到彻底释放的愉悦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辞官闲居期间,游历山水时所作,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山水时,面对壮丽的山川景色,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迅烈驱黎瘴,委蛇陡翠微。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