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三十六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上一句是什么?

9个月前 (01-02)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康衢谣

三十六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上一句是什么?

唐·韦应物

三十六年安静里,

棹歌一曲在康衢。

人言欢乐极时少,

我言忧苦本自无。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在过去的三十六年里,我一直生活在宁静之中,

在宽阔的街道上,我唱起了一曲悠扬的棹歌。

人们常说欢乐至极的时刻总是很少,

我却认为忧愁和痛苦原本就不存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宁静生活中唱起棹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人生欢乐与忧愁的独特见解,首句“三十六年安静里”点明了诗人长期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次句“棹歌一曲在康衢”则描绘了他在宽阔街道上唱歌的悠闲自得,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人们的普遍看法和诗人的个人见解,强调了诗人对人生忧愁的淡泊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宁静生活中的悠闲自得,展现了他对人生欢乐与忧愁的淡泊态度,在诗人看来,欢乐与忧愁都是人生的常态,但关键在于个人的心态和看法,他通过对比人们的普遍看法和自己的个人见解,强调了心态对人生感受的重要性,诗中的“棹歌一曲”也富有象征意义,它代表了诗人在宁静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长期的宁静生活中,他逐渐形成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这首诗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自己在宽阔街道上唱起棹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人生欢乐与忧愁的淡泊态度和对宁静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人生哲理的关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十六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