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秋声方永夜,月色自中宵。的解释

8个月前 (01-05)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秋声方永夜,月色自中宵。的解释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秋声方永夜,月色自中宵。

万籁俱已寂,孤灯犹未消。

寒蛩啼露草,远雁度云遥。

此夕谁相忆,天涯共寂寥。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升元中,以文章及第,曾官淦阳宰,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秋夜的声音在漫长的夜晚回响,月光从半夜开始洒满天空。

万物都已沉寂无声,只有一盏孤灯还未熄灭。

寒蝉在露水打湿的草丛中啼叫,远行的雁群穿越遥远的云层。

在这个夜晚,有谁在思念着我呢?我们都在天涯各自品味着孤独与寂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孤寂,首联“秋声方永夜,月色自中宵”直接点题,秋夜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等)在漫长的夜晚回荡,而月光则从半夜开始照亮大地,颔联“万籁俱已寂,孤灯犹未消”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静,只有一盏孤灯在黑暗中闪烁,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坚持,颈联“寒蛩啼露草,远雁度云遥”通过寒蝉和远雁的意象,增添了秋夜的凄凉与辽远感,尾联“此夕谁相忆,天涯共寂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天涯孤旅的寂寥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联和颔联以秋声和月色为引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颈联通过寒蝉和远雁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孤寂而辽远的秋夜之中,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天涯孤旅的寂寥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仕途不顺或漂泊异乡之时,面对秋夜的寂静与孤寂,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思念与寂寥之情,他借秋夜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秋声方永夜,月色自中宵。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