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腆之币,于以告虔。出自哪首诗?

8个月前 (01-09)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信南山》

不腆之币,于以告虔。出自哪首诗?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

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其章有云

不腆之币,于以告虔。

作者简介

《信南山》为先秦时期的民间诗歌,作者佚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可考,先秦诗歌多收录于《诗经》之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译文

献上那不丰厚的祭品,用它来表达虔诚的心意。

释义

“不腆之币”:指不丰厚的祭品,腆意为丰厚,此处用否定词“不”表示祭品虽不丰厚但心意虔诚。

“于以告虔”:用以表达虔诚的祭祀之心,告即告知、表达,虔为虔诚之意。

赏析

《信南山》是一首描写祭祀场景的诗歌,通过描绘祭祀的过程和祭品的准备,展现了古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与虔诚。“不腆之币,于以告虔”一句,表达了即使祭品不丰厚,但心意却是极其虔诚的,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和对祖先的怀念。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祭祀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创作背景

《信南山》的创作背景与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在古代社会,祭祀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表达对祖先敬仰和怀念的重要活动,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祭祀场合下创作的,用以记录祭祀的过程和表达祭祀者的虔诚之心,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于祖先的崇拜,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不腆之币,于以告虔。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