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蒹葭侵驿树,云水抱山城。下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1-09)诗词赏析19

诗词原文

山驿秋夕

蒹葭侵驿树,云水抱山城。下一句是什么?

唐·张乔

蒹葭侵驿树,云水抱山城。

雁字天边远,虫声夜更清。

孤灯寒照雨,远客梦归情。

况是离人恨,潇潇叶满庭。

作者简介

张乔,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字二乔(一说字松年),池州(今安徽贵池)人,早年曾隐居九华山,与许棠、郑谷等友善,时称“咸通十哲”,张乔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及旅途所见所感,有《张乔集》传世,但部分诗作已散佚。

译文

芦苇靠近驿站旁的大树生长,云雾与水汽环绕着山城,天边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飞去,夜晚的虫鸣声更加清晰,孤独的灯火在冷雨中摇曳,远方的旅人梦中思念着归途,更何况是离别之人,听着潇潇落叶声,满心都是离愁别恨。

释义

蒹葭侵驿树:蒹葭(芦苇)与驿站旁的大树相互侵扰,形容自然景物与人工建筑交织的景象。

云水抱山城:云雾与水汽环绕着山城,描绘出一幅山水相依的宁静画面。

雁字天边远:大雁南飞,形成“人”字形(古称雁字),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与离愁。

虫声夜更清:夜晚的虫鸣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增添了秋夜的凄清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山驿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蒹葭侵驿树,云水抱山城”以自然景物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颔联“雁字天边远,虫声夜更清”进一步通过大雁南飞和虫鸣声,强化了离愁别绪的主题,颈联“孤灯寒照雨,远客梦归情”则从视觉和内心感受两方面,深刻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尾联“况是离人恨,潇潇叶满庭”以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作为情感的升华,将离愁别恨推向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张乔在旅途中,经过某个山城驿站时所作,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因仕途不顺或战乱流离失所,张乔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孤身一人行走在异乡的山路上,面对眼前的自然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山驿秋夕》,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蒹葭侵驿树,云水抱山城。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