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的解释

7个月前 (01-12)诗词赏析10

古诗原文

寄刘尚书

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的解释

唐·刘禹锡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

细思上界多官府,且伴刘郎醉眼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屡遭贬谪,他的诗文创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三晋的云山都朝着北方,二陵的风雨从东边吹来。

请你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曲子,来听听新翻唱的《杨柳枝》。

离别后你辛苦地寄来诗篇,年老时你的精力还足以精于书法。

仔细想来天界也有很多官府,姑且就陪着刘郎用醉眼去看吧。

释义

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新事物的向往,颈联“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则直接回应了题目中的关键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其才华的赞赏,尾联则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和对友人的陪伴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友人刘尚书的回信,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赞赏,颈联“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是诗中的精华所在,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寄来诗篇的感激之情,又赞美了友人年老而精力不衰的才华,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与刘尚书的交往有关,刘禹锡在唐代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很高的地位,他与许多文人墨客都有深厚的交情,这首诗可能是刘禹锡在收到刘尚书寄来的诗篇后,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回信,在诗中,刘禹锡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赞赏,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新事物的向往,他也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和对友人的陪伴之情。

“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