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皓皓四望空,黛痕碧露三两峰。的解释
诗词原文
山景远眺
朝代:宋代
作者:赵师秀
平湖皓皓四望空,黛痕碧露三两峰。
云影半开帆影过,水天无际鸟飞慵。
渔舟唱晚归帆远,牧笛吹寒落日红。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仙境在此中。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赵师秀为南宋著名诗人,以清新自然、含蓄精炼的诗风著称,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年-约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或号天乐,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是“永嘉四灵”之一,以清新淡远的诗风闻名于世,赵师秀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湖面广阔明亮,四周望去一片空旷,远处隐约可见几座山峰,山峦如黛,碧绿中透出点点露珠的光泽,云彩半开半合之间,帆船缓缓驶过,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鸟儿也显得慵懒,飞得不高不远,傍晚时分,渔舟唱晚,归帆渐远,牧笛声在寒风中响起,落日映照下,一片通红,这样的景色和心情,哪里还能找到呢?人间的仙境,就在这里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眺山景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以“平湖皓皓”和“黛痕碧露”描绘出湖面广阔明亮和远处山峰的隐约之美;颔联通过“云影半开”和“水天无际”进一步渲染了景色的开阔与宁静;颈联则以“渔舟唱晚”和“牧笛吹寒”描绘出傍晚时分的田园风光;尾联则直抒胸臆,感叹此景此情之难得,将其比作人间仙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景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湖面、山峰、云彩、帆船、鸟儿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还通过“渔舟唱晚”和“牧笛吹寒”等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色彩,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赵师秀游历山水之间,对自然美景产生深刻感悟之时,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或许在寻找一片宁静之地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当他看到这片湖光山色时,不禁被其美丽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赞美和感慨的诗篇,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