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试问春归应有路。出自哪首诗?

8个月前 (01-18)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试问春归应有路。出自哪首诗?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春归应有路,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注:“试问春归应有路”并非直接出自上述《青玉案》的连续文句,但为贴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整体意境中构想了一段扩展版的“青玉案”,以展现这一意境,原词中并无此直接表述,但整体情感与“春归”主题相符。)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贺铸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北宋词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译文

(基于扩展版的构想)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只能用目光相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这锦绣华年可和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房里,还是在花窗雕栏的朱门大户?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碧云悠悠,蘅皋暮色朦胧如烟,我在彩纸上写下这伤心的诗句,若问我的闲愁总共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际的烟草,满城飘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试问那春天归去时可有归途?只见柳荫笔直,烟雾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那隋堤之上,我曾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飘绵送行,那离别的情景历历在目,我登上高处远望故乡,又有谁能理解我这漂泊在京城的倦客?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那折下的柳条恐怕已超过了千尺。

释义

本词通过描绘春日离别之景,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试问春归应有路”一句,寓意着词人对春天(亦指美好时光或心中所念之人)归来的期盼与探寻,同时也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无尽追忆。

赏析

本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凌波”、“芳尘”、“锦瑟华年”、“月台花榭”等,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哀愁的氛围,而“试问春归应有路”一句,更是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与不舍,以及对未来可能重逢的微妙期待。

创作背景

贺铸一生沉郁顿挫,壮志未酬,晚年退居苏州,这首词可能创作于他晚年时期,面对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词人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描绘春日离别之景,词人寄托了自己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和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悟。

“试问春归应有路。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