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山门循古磴,阁槛枕清溪。下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1-18)诗词赏析26

诗词原文

山阁晚秋

山门循古磴,阁槛枕清溪。下一句是什么?

唐·杜牧

山门循古磴,阁槛枕清溪。

万木秋声起,孤云晚翠低。

寒芜连楚塞,远水浸秦堤。

霁后登临处,荧煌满夕霓。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作往往寓含深刻的讽刺与哲理。

译文

沿着古老的石阶步入山门,楼阁的栏杆紧挨着清澈的溪流,秋风中万木摇曳生声,孤云低垂映衬着傍晚的翠绿山色,荒草蔓延连接着楚地的边塞,远处的流水浸润着秦地的长堤,雨后初晴时我登临此地,眼前绚烂的晚霞如同光彩夺目的霓裳。

释义

山门循古磴:山门,指寺庙的大门;古磴,古老的石阶,这句描述了诗人沿着古老的石阶步入寺庙山门的情景。

阁槛枕清溪:阁槛,楼阁的栏杆;清溪,清澈的溪流,这句描绘了楼阁栏杆紧挨着清澈溪流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秋时节登临山寺所见到的壮丽景色,首联“山门循古磴,阁槛枕清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山寺的幽静与环境的清幽,颔联“万木秋声起,孤云晚翠低”通过秋声和孤云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宁静,颈联“寒芜连楚塞,远水浸秦堤”则将视野拓展到更远的楚地和秦地,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和历史感,尾联“霁后登临处,荧煌满夕霓”以雨后初晴的晚霞作为结尾,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也寓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晚秋时节游历山寺时有感而发所作,当时,杜牧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或人生低谷,他通过描绘山寺的清幽景色和晚秋的壮丽风光,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寒芜连楚塞,远水浸秦堤”等句也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和历史的关注,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

“山门循古磴,阁槛枕清溪。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