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君看圣主贤臣日,何但王褒祀碧鸡。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1-19)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

君看圣主贤臣日,何但王褒祀碧鸡。的意思及出处

唐·杜审言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平。

紫藤垂旧蔓,金井辘新声。

雪映窗寒对,风传竹夜惊。

君看圣主贤臣日,何但王褒祀碧鸡。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审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文学家、诗人,他是杜甫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审言的诗多为五言律诗,风格雄浑奔放,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小路蜿蜒曲折,绕过陡峭的山峰,桥梁回旋在断岸之上,显得异常平稳,紫色的藤萝垂挂着旧日的藤蔓,金色的井栏边传来辘轳转动的新声,白雪映照着寒冷的窗户,仿佛在对峙,夜风穿过竹林,发出令人心惊的声响,你看当今圣主贤臣的时代,哪里只是像汉代王褒那样仅仅祭祀碧鸡神那么简单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义阳公主山池的幽静美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尾联则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朝圣主贤臣时代的赞美和期望。

赏析

这首诗的前六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池的自然风光,通过“径转”、“桥回”、“紫藤垂旧蔓”、“金井辘新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君看圣主贤臣日,何但王褒祀碧鸡”的议论,将自然景色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当朝政治清明、人才辈出的赞美,这种由景及情、借古喻今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饱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审言与韦承庆一同游览义阳公主山池时所作,义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的女儿,其山池景色优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题咏,杜审言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同时联想到当朝的政治形势,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杜审言表达了对当朝圣主贤臣时代的赞美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唐代文学家的才华和情怀。

“君看圣主贤臣日,何但王褒祀碧鸡。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