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王孙伤岁暮,志士励穷节。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1-20)诗词赏析18

诗词原文

岁暮

王孙伤岁暮,志士励穷节。出自哪首诗?

朝代:魏晋

作者:谢朓

渌池竭寒水,珂月映清冰。

岸雪难久立,风林素未凝。

疏云半晓散,轻花四绝萦。

坐见渔舟没,暝闻渔浦鸣。

远山亘苍翠,幽篁动寒声。

王孙伤岁暮,志士励穷节。

作者简介

谢朓(465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告发岳父徐骠骑谋反事受牵连而下狱,后死于狱中,年仅三十四岁,谢朓诗风清新秀丽,善于熔铸自然景物入诗,开创山水诗派,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译文

碧绿的池塘水已干涸,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清冷的冰面,岸边的积雪难以长久站立,风中的树林尚未凝结成霜,稀疏的云彩在拂晓时分渐渐散去,轻盈的雪花四处飘散,缠绕不绝,坐着看着渔舟消失在远方,黄昏时分听到渔浦的鸣叫声,远处的山峦连绵不断,苍翠欲滴,幽深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寒冷的声响,贵族子弟感叹时光流逝,志士仁人却在贫寒中坚守节操。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岁末冬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志士仁人坚守节操的赞美,前八句细腻地刻画了冬日的寒冷、寂静与美丽,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作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王孙伤岁暮”与“志士励穷节”进行对比,突出了志士仁人在贫寒中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渌池竭寒水”、“珂月映清冰”等,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谢朓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他通过描绘冬日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伤感,同时也通过赞美志士仁人在贫寒中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来激励自己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追求,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王孙伤岁暮,志士励穷节。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