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离鸾韵纤指,曲终泪阑杆。下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1-21)诗词赏析22

诗词原文

离鸾曲

离鸾韵纤指,曲终泪阑杆。下一句是什么?

唐·李商隐

离鸾韵纤指,曲终泪阑杆。

别鹤惊寒露,孤鸿泣晓烟。

空庭花自落,寂夜月难圆。

肠断相思处,谁人知此缘。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

译文

离别的鸾鸟用纤细的手指弹奏着乐曲,曲终时泪水洒满了栏杆。

离别的鹤儿在寒冷的露水中惊飞,孤独的鸿雁在清晨的烟雾中悲泣。

空旷的庭院中花儿自行飘落,寂静的夜晚里月亮难以圆满。

在相思断肠的地方,又有谁知道这段情缘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鸾、别鹤、孤鸿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相思的深切感受,离鸾韵纤指,形容弹奏乐曲的女子手指纤细,情感细腻;曲终泪阑杆,则表现了乐曲结束后的悲伤与不舍,别鹤惊寒露,孤鸿泣晓烟,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氛围,空庭花自落,寂夜月难圆,则借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最后两句肠断相思处,谁人知此缘,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相思之苦的深切感慨,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与相思的哀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离鸾、别鹤、孤鸿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怨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如空庭花自落、寂夜月难圆等,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多次离别与挫折,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离别与相思的深切感受,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作为一位敏感而深情的诗人,对世间情感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离鸾韵纤指,曲终泪阑杆。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