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挥弦杳杳过黄鹄,步屧萋萋逢杜鹃。的解释

6个月前 (01-21)诗词赏析19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挥弦杳杳过黄鹄,步屧萋萋逢杜鹃”,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利州南渡》,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挥弦杳杳过黄鹄,步屧萋萋逢杜鹃。的解释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阳,

客路随人出剑阁。

挥弦杳杳过黄鹄,

步屧萋萋逢杜鹃。

渡口人稀黯寒日,

短亭荒尽小苍山。

可怜故乡何处是,

归思梦随江水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温庭筠才思敏捷,但仕途不顺,一生坎坷。

译文

江水悠悠映着夕阳余晖,我随着旅人走出剑阁,琴声悠扬,仿佛黄鹄飞过;步履蹒跚,在萋萋芳草中偶遇杜鹃,渡口行人稀少,寒日映照下更显凄凉;短亭荒废,尽头是连绵的小苍山,可叹故乡在何方?归乡的思绪随着江水一同流淌。

释义

挥弦杳杳过黄鹄:形容琴声悠扬,仿佛黄鹄(一种大鸟)在空中飞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步屧萋萋逢杜鹃:步履蹒跚地走在萋萋芳草中,偶遇杜鹃鸟,杜鹃鸟常被视为哀愁的象征,此处暗含诗人内心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前两句写渡江时的景象,后两句则转入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挥弦杳杳过黄鹄,步屧萋萋逢杜鹃”两句,以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哀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创作背景

温庭筠在晚唐时期,仕途不顺,生活漂泊不定,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离开利州(今四川广元)南渡时所作,诗人面对茫茫江水,回想起自己坎坷的仕途和漂泊的生活,不禁心生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愁苦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挥弦杳杳过黄鹄,步屧萋萋逢杜鹃。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