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上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1-21)诗词赏析23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这句诗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上一句是什么?

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

清 ·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年12月1日—1785年4月3日),字心余、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其诗恣肆古奥、骈散兼长,所作戏曲,在清中叶颇负盛名,有《忠雅堂全集》。

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岁末到家时与母亲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挚的爱意和内心的愧疚之情,诗中通过“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思念之情,而“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则直接表达了母亲见到子女时的喜悦和关切之情,最后两句“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则表达了诗人作为子女,未能尽到孝道,反而让母亲担忧的愧疚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将母子团聚的温馨画面和诗人内心的愧疚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等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诗人通过“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等诗句,表达了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感和愧疚之情,使整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蒋士铨在岁末归家时所作,当时,他因在外奔波劳碌,未能常回家看望母亲,心中深感愧疚,在归家途中,他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思念之情,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子女在外奔波、难以尽孝的普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并非该诗的直接原文,但诗中“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等诗句所表达的愧疚和思念之情,与这一关键词所蕴含的情感是相通的,可以认为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一关键词所表达的主题相呼应。

“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