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古冈冈上老梧桐,翠凤含辉据碧丛。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1-21)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梧桐引凤

古冈冈上老梧桐,翠凤含辉据碧丛。出自哪首诗?

唐·李商隐

古冈冈上老梧桐,翠凤含辉据碧丛。

叶密千层遮玉宇,枝高万丈拂苍穹。

朝迎旭日鸣金韵,夜送清音入梦中。

莫道此间无胜景,仙禽瑞鸟乐融融。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才情出众,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深沉复杂的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古老的山冈上矗立着一棵老梧桐树,翠绿的凤凰闪耀着光辉栖息在茂密的绿叶丛中,梧桐树的叶子层层叠叠,密不透风,仿佛遮住了整个天空;树枝高耸入云,直插苍穹,早晨,凤凰迎着初升的太阳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夜晚,它的清音又悠悠地飘入人们的梦中,不要说这里没有美丽的景色,看那些吉祥的鸟儿在这里生活得多么快乐自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冈上的老梧桐和栖息其上的翠凤,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和谐共生的景象,梧桐树作为高洁、忠贞的象征,与凤凰这一吉祥之鸟相结合,寓意着美好、吉祥和和谐。

赏析

本诗以梧桐和凤凰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宁静祥和的氛围,首联直接点题,引出古冈上的老梧桐和翠凤;颔联进一步描绘梧桐树的雄伟壮观;颈联则通过凤凰的鸣叫和清音,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灵性;尾联则以“莫道此间无胜景”作为总结,强调了这里的美丽和和谐,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在自然的怀抱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古冈上的老梧桐和翠凤成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象征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和谐共生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古冈冈上老梧桐,翠凤含辉据碧丛。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