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的解释

7个月前 (01-23)诗词赏析23

诗词原文

山石

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的解释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入室拜长老,走马观碑不停蹄。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今宵未寝起踯躅,嚼齿穿龈愤气多。

重嶂危峦不可越,回溪逼侧妨车辕。

震雷惊飙越山过,飞鸟疾走群相和。

所追不及已差池,岂复犹有平人时。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

汉文有道恩犹薄,贾谊何才谪此乡。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原诗中“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两句并非连续出现,且可能有所改动或误植,因韩愈《山石》原诗中并无此直接表述,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呈现完整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韩愈(768年-824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骈文浮华,致力于恢复秦汉的散文质朴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针对“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两句的译文)

山崖陡峭无需雕琢,自然之情与美玉相同。

释义

“峭亦无追琢”意指山崖陡峭,其美在于自然天成,无需人工雕琢;“含情与玉同”则比喻山崖之美,如同美玉一般,蕴含着深情与温润。

赏析

这两句诗以山崖之美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山崖的陡峭与美玉的温润,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相同的情感价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两句诗也体现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即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

创作背景

韩愈的《山石》诗,是他游览山寺、观赏自然景色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山寺的幽静、山路的崎岖、山景的壮丽以及诗人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这两句诗,可能是诗人在观赏山崖时,被其自然之美所触动,从而引发的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虽然这两句诗在韩愈原诗中并非连续出现,但将其融入解析中,仍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