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1-23)诗词赏析25

诗词原文

咏鹰

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的意思及出处

唐·罗隐

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附加句

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精炼,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

译文

(全诗译文)

雪白的爪子和明亮的眼睛世间少有,它等待着展翅高飞,直冲云霄,猎人们不要轻易地张开罗网,因为它不肯在平原的浅草上低飞。

(附加句译文)

鹰在饥饿时会响应呼唤,饱足后便会离去,不是像熊那样可以被驯服的动物,谁能驾驭得了它呢?

释义

“雪爪星眸”形容鹰的爪白如雪,眼亮如星,非常罕见。“摩天专待振毛衣”指鹰等待着展翅高飞,直冲云霄。“虞人莫漫张罗网”告诫猎人不要轻易地张开罗网捕捉它。“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则进一步强调了鹰的野性和不可驯服性,它只在饥饿时才会响应人的呼唤,饱足后便会离去,不是像熊那样可以被驯服的动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鹰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和野性的赞美,首句“雪爪星眸世所稀”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鹰的非凡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摩天专待振毛衣”则进一步突出了鹰的高远志向和非凡能力,后两句则通过告诫猎人和强调鹰的不可驯服性,深化了主题,使全诗更加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附加句“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更是点睛之笔,将鹰的野性和不可驯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晚年归隐九华山期间,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他通过描绘鹰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独立和野性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思考。

“鹰饥受呼饱则去,非熊之伦孰得驭。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