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瑞岩频唤主人翁,彻底惺惺不若聋。全诗是什么?

7个月前 (01-24)诗词赏析18

诗词原文

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瑞岩频唤主人翁,彻底惺惺不若聋。全诗是什么?

宋·释绍嵩

瑞岩频唤主人翁,彻底惺惺不若聋。

万象丛中无拘束,去来飘忽似云流。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禅理诗的创作,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来表达对禅理的领悟,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是禅宗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瑞岩寺的钟声频频呼唤着内心的主人翁(即自我),

如果内心彻底清醒,反倒不如装作耳聋。

在万象纷呈的世界中无拘无束地生活,

来去自如,就像云朵在空中自由飘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瑞岩寺的钟声和对内心主人翁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无我”、“无执”境界的向往,诗人认为,如果内心过于清醒,执着于外物,反而会失去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主张在万象丛中保持无拘无束的心态,像云朵一样来去自如,不被外物所牵绊。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无我,诗人通过瑞岩寺的钟声这一具体形象,巧妙地引出了对内心主人翁的呼唤,进而阐述了禅宗对内心自由和无拘无束的追求,诗中“彻底惺惺不若聋”一句,更是以反讽的手法,强调了内心过于清醒反而会成为束缚的观点,而“万象丛中无拘束,去来飘忽似云流”则生动地描绘了禅宗所追求的自在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禅宗修行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在禅宗修行中深刻体会到了内心自由和无拘无束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追求,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禅宗的智慧和启示,在南宋时期,禅宗文化盛行,释绍嵩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特点和精神风貌。

“瑞岩频唤主人翁,彻底惺惺不若聋。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