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三年爆竹天涯过,此夕闻钟夜半飧。的解释

7个月前 (01-24)诗词赏析18

诗词原文

除夕

三年爆竹天涯过,此夕闻钟夜半飧。的解释

宋·释行海

三年爆竹天涯过,此夕闻钟夜半飧。

倦客天涯空对月,故人书札已尘昏。

作者简介

释行海,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末年,他一生游历四方,饱经风霜,其作品多抒发旅途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释行海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三年来,我漂泊天涯,每逢除夕之夜,只能在异乡听着爆竹声声度过,而今夜,在这夜半时分,我却又听到了寺庙的钟声,伴随着这钟声,我简单地用了晚餐,身为倦客,我独自面对天涯明月,心中满是孤寂;而那些来自故乡的书信和札记,早已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变得模糊不清。

释义

“三年爆竹天涯过”描绘了诗人三年来漂泊异乡的孤独生活,每逢除夕,只能听着爆竹声来感受节日的氛围,却无法与家人团聚。“此夕闻钟夜半飧”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此时的孤独与凄凉,夜半时分,他只能听着钟声,简单地用餐,与节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倦客天涯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故人书札已尘昏”则暗示了诗人与故乡、与亲友的隔绝,以及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感伤。

赏析

这首诗以除夕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漂泊异乡、孤独度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诗中“爆竹”、“钟声”、“夜半飧”等意象,既渲染了节日的氛围,又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与凄凉,而“倦客天涯空对月”和“故人书札已尘昏”两句,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感伤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释行海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远离尘嚣,但也无法避免受到战乱的影响,他一生游历四方,饱经风霜,对世事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除夕》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度日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三年爆竹天涯过,此夕闻钟夜半飧。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