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一峰相向晚崚嶒,霁色犹寒隔雾层。全诗是什么?

7个月前 (01-24)诗词赏析23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一峰相向晚崚嶒,霁色犹寒隔雾层”,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灵隐寺月夜》,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一峰相向晚崚嶒,霁色犹寒隔雾层。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灵隐寺月夜

清·厉鹗

一峰相向晚崚嶒,霁色犹寒隔雾层。

月照前山白似雪,风吹古殿夜生冰。

钟声忽断松梢鹤,树影频移石磴灯。

欲问僧家何所有,茶烟轻扬绕禅扃。

作者简介

厉鹗(1692年—1752年),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他博学多才,尤精于词学,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文献学家。

译文

傍晚时分,一座山峰相对而立,显得高耸而峻峭,雨后的天色还带着寒意,雾气缭绕,仿佛隔着一层薄纱,月光照耀着前面的山峰,洁白如雪,夜风拂过古老的寺庙,带来阵阵寒意,仿佛连地面都结起了冰,突然,钟声在松梢间断绝,只留下鹤唳之声回荡,树影在石阶上摇曳,灯光也随之闪烁,想问僧人这里有什么,只见茶烟袅袅升起,环绕着禅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寺月夜的美景和宁静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山峰、雾气、月光、古殿、钟声、树影、灯光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通过“茶烟轻扬绕禅扃”一句,也透露出僧侣们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上极为细腻,通过“相向晚崚嶒”的山峰、“犹寒隔雾层”的霁色、“白似雪”的月光、“夜生冰”的古殿等描写,将灵隐寺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声音和光影的变化,如“钟声忽断松梢鹤”、“树影频移石磴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诗人还通过“茶烟轻扬绕禅扃”一句,将僧侣们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厉鹗游览灵隐寺时所作,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诗人在此游览时,被月夜下的灵隐寺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月夜美景和宁静氛围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一峰相向晚崚嶒,霁色犹寒隔雾层。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