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全诗是什么?

8个月前 (01-25)诗词赏析20

诗词原文

《家训铭》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全诗是什么?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

家门传礼让,子孙守规箴。

勤俭持家道,诗书启后昆。

清风扬万古,德泽润无垠。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富贵了也不改变旧有的良好习惯,年老了还遵守对待幼辈的礼仪,家中世代传承礼让之风,子孙后代都遵守家规家训,勤俭是持家的根本之道,诗书用来启迪后代,清廉之风将永远流传,恩德与恩泽将惠及无穷。

释义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这两句诗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即使身份地位变得尊贵,也不应忘记自己出身时的朴素与谦逊;即使年岁已高,也应保持对晚辈的尊重与礼遇,这体现了诗人对家族传统和个人品德的坚守与传承。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关于家训的一首铭言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家庭教育思想,诗中“贵不改旧习”与“老犹遵幼仪”两句,既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家族传统和家风建设的强调,诗人认为,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变化,都应保持初心,不忘根本;也要以身作则,为后代树立良好的榜样,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治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仅在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家族教育和家风建设,这首诗《家训铭》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旨在通过家训的形式,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培养后代良好的品德和家风,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贵不改旧习,老犹遵幼仪。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