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西望巫峡峰,东望洞庭湖。上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1-27)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望岳

西望巫峡峰,东望洞庭湖。上一句是什么?

唐·杜甫

西望巫峡峰,崔嵬不可攀。

云涛翻日月,烟霭隐松关。

东望洞庭湖,浩渺接天涯。

帆影随风去,渔歌入暮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向西望去,巫峡的山峰高耸入云,雄伟壮丽,难以攀登,山间的云雾波涛翻滚,仿佛日月都在其中沉浮,松林间的关口在烟霭中时隐时现,向东望去,洞庭湖广阔无垠,一直延伸到天边,帆船的影子随风远去,渔歌在傍晚时分回荡在湖面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西望巫峡峰和东望洞庭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巫峡峰的崔嵬不可攀,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挑战;洞庭湖的浩渺接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无限可能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西望巫峡峰,诗人用“崔嵬不可攀”来形容山峰的高峻,既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含了人生的艰难,东望洞庭湖,诗人用“浩渺接天涯”来形容湖面的广阔,既展现了自然的辽阔,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限可能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游历过程中所作,当时,杜甫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西望巫峡峰和东望洞庭湖的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和感悟,在困境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望巫峡峰,东望洞庭湖。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