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飘香暗袭芸窗客,耐冷宜逢桂阙仙。上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1-27)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飘香暗袭芸窗客,耐冷宜逢桂阙仙。上一句是什么?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月影疏疏映碧天,

飘香暗袭芸窗客。

秋声渐紧夜初寒,

耐冷宜逢桂阙仙。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抒情,真挚自然,婉约清新,独具特色。

译文

月光稀疏地映照在碧蓝的天空上,

淡淡的香气悄悄地侵入书斋,侵扰着窗边的客人。

秋夜的风声逐渐加紧,寒意初现,

在这清冷的夜晚,最适合遇见那来自月宫桂花仙境的仙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下的静谧与清冷,以及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首句“月影疏疏映碧天”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与高远;次句“飘香暗袭芸窗客”则通过香气的暗袭,表现了秋夜的静谧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句“秋声渐紧夜初寒”点出了秋夜的寒意与秋风的渐紧;末句“耐冷宜逢桂阙仙”则借用了月宫仙子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清冷秋夜的喜爱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静谧、秋风的渐紧以及香气的暗袭,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诗人以“芸窗客”自居,表达了自己作为书斋主人的身份与心境,而“飘香暗袭”与“耐冷宜逢”则巧妙地运用了感官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秋夜的魅力,末句“桂阙仙”的引入,更是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神秘与浪漫的色彩,使得整首诗在清冷中又不失柔美与温馨。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一生仕途坎坷,情感丰富,他的诗词作品往往充满了对人生、爱情、友情的深刻感悟,这首诗《秋夜感怀》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秋夜,独自坐在书斋中,面对窗外的月色与秋风,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哀愁与向往,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依然保持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

“飘香暗袭芸窗客,耐冷宜逢桂阙仙。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