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君不见兵火连年扰江汉,一介荩臣无断断。下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1-27)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哀江南

君不见兵火连年扰江汉,一介荩臣无断断。下一句是什么?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君不见兵火连年扰江汉,一介荩臣无断断。

东南民力竭已尽,此事何须问端愍。

金瓯缺处苍生在,刻石他山无改悔。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提出“更法”“改图”等改革主张,他的诗文主张“更古出新”,反对摹仿,著有《定庵文集》等。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战火连绵不断侵扰着江汉地区,一位忠诚的大臣(指某位在江汉地区抵抗外敌或内乱的忠臣)却孤立无援、坚持不懈,东南地区的百姓已经筋疲力尽,这样的局面哪里还需要去追问(明末殉国的)端愍帝(此处借指明朝末年的悲惨状况)?国家虽然破碎,但百姓仍然生存,这种刻石铭记的历史事实是不会改变的,唉!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能灭亡秦国,难道堂堂的中国竟会没有人来挽救危局吗?

释义

君不见兵火连年扰江汉:描述江汉地区连年战乱不断。

一介荩臣无断断:指一位忠诚的大臣坚持不懈地抵抗。

东南民力竭已尽:东南地区的百姓已经疲惫不堪。

此事何须问端愍:借古讽今,无需再追问明朝末年的惨痛历史。

金瓯缺处苍生在:国家破碎,但百姓仍在。

刻石他山无改悔:历史事实铭刻如山,不会改变。

楚虽三户能亡秦:用典,表示即使力量微小,也能创造奇迹。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强调中国不会无人来挽救危局。

赏析

龚自珍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江汉地区战乱不断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忠臣的赞美,他借古讽今,用明朝末年的历史教训来警示当时的社会,诗中“楚虽三户能亡秦”一句,更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仍有希望的坚定信念,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道光年间,这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国外列强环伺,侵略威胁日益严重,龚自珍深感国家危亡在即,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的赞美,同时激励人们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君不见兵火连年扰江汉,一介荩臣无断断。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