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数圯上翁,顾笑渭滨老。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1-28)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咏史

不数圯上翁,顾笑渭滨老。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数圯上翁,顾笑渭滨老。

万古神州有陆沉,岂唯方朔为尘芥。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但咏史诗也多有佳作。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构思新奇,语言优美,常含深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译文

纵观历史,前贤治国与兴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哪里需要琥珀才能做枕头,哪得珍珠才能装饰车驾?远去的贤士不数黄石公(圯上翁),回顾而笑的是姜太公(渭滨老),神州大地万古以来就有沉沦和兴亡,哪里只是东方朔一人化为尘芥呢?

释义

本诗通过回顾历史,强调了勤俭对于治国兴家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奢华之风,诗中提到的“圯上翁”指黄石公,他曾授书给张良;“渭滨老”指姜太公,他在渭水之滨遇到周文王而被重用,诗人以此二人为例,说明真正的贤士并不在于地位显赫或财富丰厚,而在于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神州大地历史变迁的感慨。

赏析

本诗以咏史为题,实则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批判,诗中通过对比勤俭与奢华、贤士与权贵,揭示了历史兴衰的规律和原因,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情感深沉而含蓄,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尤其是“远去不数圯上翁,顾笑渭滨老”两句,更是以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贤士的高尚品质和权贵的虚伪可笑。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深感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因此他通过咏史的方式,回顾历史兴衰,批判现实弊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不数圯上翁,顾笑渭滨老。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