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淮阴行五首(其四)
唐·刘禹锡
衔冤只合甘先死,
何待花间泣晚春。
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
慷慨成仁兮不顾身。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等职,他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东都尚书省分司等职,刘禹锡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成就,在散文、辞赋、论说等方面也有杰出贡献。
译文
含冤受屈只应甘愿先死,
何必等到在花间悲泣晚春?
一位勇士判死却能抵得上百夫之勇,
慷慨就义成就仁德而不顾自身安危。
释义
“衔冤只合甘先死”表达了诗人对冤屈者的同情,认为他们应该甘愿先死以求解脱;“何待花间泣晚春”则是对那些仍在世间哀怨不已的冤屈者的劝慰,劝他们不要沉溺于悲伤之中。“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赞美了勇士的英勇无畏,即使面临死亡也毫不畏惧,其英勇程度足以抵得上百人之勇;“慷慨成仁兮不顾身”则进一步强调了勇士为了成就仁德而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质。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冤屈者的同情和对勇士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勇士的英勇无畏和高尚品质,首句“衔冤只合甘先死”以哀婉的笔触引出主题,次句“何待花间泣晚春”则以反问的形式加强了语气,使情感更加深沉,后两句“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慷慨成仁兮不顾身”则以豪迈的笔触赞美了勇士的英勇无畏和高尚品质,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顺宗永贞年间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旨在打击宦官势力、整顿朝政,这场改革很快遭到失败,刘禹锡也因此被贬为朗州司马,在贬谪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淮阴行五首》就是其中的一组诗,通过描绘淮阴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这首诗作为其中的一首,通过赞美勇士的英勇无畏和高尚品质,寄托了诗人对正义和仁德的向往以及对冤屈者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