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待搏如猛虎,未耀同朝暾。的释义

5个月前 (01-30)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待搏如猛虎,未耀同朝暾。的释义

《壮志吟》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待搏如猛虎,未耀同朝暾。

风云际会日,龙骧虎步翻。

胸怀凌云志,笔端有乾坤。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如同猛虎般蓄势待发,准备搏击;在未展现光芒时,如同清晨初升的太阳一样默默无闻,当风云际会之时,我将如龙腾虎跃般大展身手,胸怀壮志凌云,笔下描绘出广阔的天地,不要说夕阳已近山头,因为它的余晖还可以照亮整个天空。

释义

“待搏如猛虎”形容人蓄势待发,准备大展身手的状态;“未耀同朝暾”则比喻人在未成名或未展现才华时,如同清晨初升的太阳一样默默无闻,但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赏析

这首诗以“待搏如猛虎,未耀同朝暾”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蓄势待发、准备搏击的壮志豪情。“风云际会日,龙骧虎步翻”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而“胸怀凌云志,笔端有乾坤”则揭示了诗人不仅胸怀大志,而且才华横溢,能够用笔墨描绘出广阔的天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以夕阳的余晖比喻人生的晚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外患频仍的时代,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事业,但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猛虎蓄势待发、朝阳初升等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待搏如猛虎,未耀同朝暾。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