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栖栖惯听鼓鱼声,心印相传第几灯。下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1-31)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渔灯

栖栖惯听鼓鱼声,心印相传第几灯。下一句是什么?

宋·释宗杲

栖栖惯听鼓鱼声,心印相传第几灯。

风急浪高鱼自跃,水寒潭静月逾明。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他出生于江苏无锡,后出家为僧,成为临济宗杨岐派的传人,释宗杲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主张禅净双修,强调心性修炼,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著作丰富,包括《正法眼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等。

译文

我常常习惯于聆听寺庙中击鼓和鱼磬的声音,这心性的传承犹如佛灯代代相传,不知已传至第几盏,在风急浪高的时刻,鱼儿自然会奋力跳跃;而在水寒潭静之时,月亮则更加明亮。

释义

“栖栖惯听鼓鱼声”描绘了诗人作为僧人,对寺庙中日常击鼓和鱼磬声的熟悉与习惯,体现了其僧侣生活的日常。“心印相传第几灯”则表达了禅宗心性传承的深远与神秘,如同佛灯代代相传,照亮了修行者的道路。“风急浪高鱼自跃”以自然界的景象比喻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努力。“水寒潭静月逾明”则描绘了宁静的环境中,内心的清明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心性传承的深刻理解和修行生活的感悟,首句“栖栖惯听鼓鱼声”既描绘了寺庙生活的日常,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次句“心印相传第几灯”则通过佛灯的比喻,展现了禅宗心性传承的深远与神秘,后两句则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内心的清明,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修行经历和禅宗心性传承有关,作为禅宗高僧,释宗杲对禅宗心性传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禅宗心性传承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感,同时也展现了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内心的清明,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寺庙中修行时,对禅宗心性传承和修行生活的深刻感悟的抒发。

“栖栖惯听鼓鱼声,心印相传第几灯。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