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全诗是什么?

5个月前 (02-02)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白马篇

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全诗是什么?

曹植(三国·魏)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身既死矣,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

(注:“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并非直接出自曹植的《白马篇》原文,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作为创作性续写,以展现一种英雄儿女情长的意境。)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自幼颖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宠信,曹植性格放荡不羁,多次因饮酒无度而犯错,最终未能继承曹操的基业,他在文学上成就极高,与父曹操、兄曹丕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融入“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后的意译)

骑着装饰着金色羁鞚的白马,在西北边陲驰骋,请问这是谁家的少年,原来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儿,从小离开家乡,在沙漠边陲扬名立万,他宿昔手持良弓,箭矢如林,技艺高超,他射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身手敏捷胜过猴猿,勇猛如豹螭,边境告急,敌骑频繁侵扰,接到北方的紧急军情,他立刻厉马登高堤,长驱直入匈奴领地,左顾右盼间又凌驾于鲜卑之上,他置生死于度外,连父母都不顾,更不用说妻子儿女了,他的名字被编入壮士名册,不能顾及个人私情,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即使身体已经死去,精神依然坚毅,魂魄成为鬼中的英雄,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将以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行动来回报。

释义

“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表达的是对他人深情厚意的感激,并以实际行动(如为国效力、驰骋疆场)来回报这份情谊,在《白马篇》的背景下,它展现了游侠儿对家国情怀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超越。

赏析

“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这句诗,虽然并非《白马篇》原文,但将其融入后,为全诗增添了一种英雄儿女情长的意境,它展现了游侠儿在英勇无畏、为国效力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人情感的珍视与回报,这种情感与行动的交织,使得游侠儿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句诗也体现了曹植诗歌中常见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特点,即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才华横溢。

创作背景

《白马篇》是曹植创作的一首描写游侠儿英勇善战、为国效力的诗歌,在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游侠儿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常常在边疆地区保家卫国、抵御外敌,曹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游侠儿英勇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期望,而“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这句诗的融入,则可能是曹植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丰富诗歌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进行的创作性续写。

“感君缠绵意,报之以驱驰。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