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停云静无声,归鸟亦敛翮。的解释

8个月前 (02-02)诗词赏析13

这首诗词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停云》其一,全诗原文如下:

停云静无声,归鸟亦敛翮。的解释

停云

(其一)

停云,霭霭其蒙。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静无声,归鸟亦敛翮。

平陆成江,淹彼黍稷。

瞻望弗及,泣涕沾襟。

作者及朝代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理想,但由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多次出仕又多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的诗作多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译文

云彩停驻,天色阴沉,草木茂盛,和风吹拂,清静和畅,好友远行,令我搔首盼望,久久伫立,云彩静静地没有声音,归来的鸟儿也收起了翅膀,平原变成了江河,淹没了庄稼,我远望朋友却望不见,眼泪沾湿了衣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停驻的云彩、茂盛的草木、和煦的风等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担忧,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社会动荡导致离别的不满。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以此衬托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担忧,诗人也借自然景象的变化,隐喻社会现实的动荡和不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不满,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东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多次出仕又多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田园,在归隐期间,诗人与好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由于社会现实的动荡和不安,好友们纷纷远行或离世,使诗人深感孤独和忧伤,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停云静无声,归鸟亦敛翮。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