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谁知吕枕千场梦,尚忝秦坑一颗头。下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2-07)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咏史

谁知吕枕千场梦,尚忝秦坑一颗头。下一句是什么?

唐·汪遵

广陵遗恨几千秋,

谁识当时杨子游。

谁知吕枕千场梦,

尚忝秦坑一颗头。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多抒发对历史事件的感慨,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在当时颇有名气。

作者简介

汪遵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擅长通过历史事件来抒发个人情感和见解,他的咏史诗往往能够抓住历史的关键节点,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批判或敬仰,汪遵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广陵(今扬州)的遗恨已经流传了千秋万代,

又有谁能真正认识当年的杨子游(指杨广,即隋炀帝)?

谁能知道吕不韦(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那千场繁华之梦,

最终却还羞愧地顶着因坑儒事件(指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失去的一颗头颅(此处借指吕不韦的悲惨结局)?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杨广和吕不韦的感慨,首句“广陵遗恨几千秋”点明了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次句“谁识当时杨子游”则透露出对杨广(杨子游为其别称)历史评价的复杂情感,后两句则通过吕不韦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在咏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比杨广和吕不韦的命运,诗人揭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奈和悲哀,诗人也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的政治环境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咏史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和警示,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之情。

“谁知吕枕千场梦,尚忝秦坑一颗头。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