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吴纱剪带带交垂,蜀锦妆花花四照。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2-08)诗词赏析17

诗词原文

宫词

吴纱剪带带交垂,蜀锦妆花花四照。出自哪首诗?

唐·花蕊夫人

吴纱剪带带交垂,蜀锦妆花花四照。

十二楼前月自明,玉箫吹彻夜初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花蕊夫人

朝代:唐(花蕊夫人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因才情出众,被后世称为花蕊夫人,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

作者简介

花蕊夫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的宠妃,不仅容貌美丽,更兼才情出众,擅长诗词歌赋,尤其以宫词著称,她的作品多描绘宫廷生活,细腻温婉,情感丰富,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宫廷文化的重要资料。

译文

吴地出产的轻纱被剪裁成带子,交叠垂下,如同流水般柔美;蜀地织就的锦缎上,花朵绽放,光彩四射,照亮了四周,在十二楼前,月光皎洁明亮,无需灯火,玉箫的乐声悠扬,响彻夜空,直至深夜。

释义

吴纱剪带带交垂:形容用吴地出产的优质轻纱制成的衣物或装饰,轻柔细腻,带子交叠垂下,富有动态美感。

蜀锦妆花花四照:蜀锦以其精美华丽著称,这里形容用蜀锦装饰或制作的物品上,花朵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照亮了四周,展现了蜀锦的非凡魅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雅致,前两句“吴纱剪带带交垂,蜀锦妆花花四照”以物喻人,通过吴纱的轻柔与蜀锦的华丽,间接反映了花蕊夫人自身的美丽与高贵,也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特别是后蜀宫廷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与审美趣味,后两句“十二楼前月自明,玉箫吹彻夜初长”则进一步渲染了宫廷夜晚的宁静与美好,玉箫的乐声与明亮的月光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创作背景

花蕊夫人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这是一个相对安定但奢华成风的时代,作为后蜀后主的宠妃,花蕊夫人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最顶级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对宫廷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很可能是她在某个宁静的夜晚,面对宫廷中的美景与音乐,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花蕊夫人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宫廷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吴纱剪带带交垂,蜀锦妆花花四照。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