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有客剧谈东海若,与君同勒北山铭。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2-08)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北山移文

有客剧谈东海若,与君同勒北山铭。出自哪首诗?

作者:孔稚珪

朝代:南北朝

......(此处省略前文部分,直接引出关键句)

有客剧谈东海若,与君同勒北山铭。

......(此处继续省略后文部分)

作者简介

孔稚珪(447年—501年),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御史中丞,后迁太子中庶子,以文翰知名,他的作品以骈文见长,文辞赡丽,风格清新,在当时颇有影响,除《北山移文》外,还有《褚渊碑文》等传世。

译文

有客人在此高谈阔论东海之神若,我与你一同在这北山刻下铭文以记此事。

释义

“有客剧谈东海若”中的“东海若”指的是东海之神,这里借指高深的学问或远大的志向,客人在此高谈阔论,显示出话题的深邃与高远。“与君同勒北山铭”中的“勒”意为刻写,“北山铭”则是指在这北山上刻下的铭文,表达了作者与客人共同铭记此事的意愿。

赏析

《北山移文》是孔稚珪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以移文的形式,通过虚构的北山神灵之口,对一位曾经隐居山林、后却贪恋仕途的假隐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这句“有客剧谈东海若,与君同勒北山铭”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全文主题的升华,通过“东海若”这一象征性的形象,展现了高远的志向和深邃的学问,而“与君同勒北山铭”则表达了作者与客人共同铭记这一教训、坚守节操的决心,整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

创作背景

《北山移文》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心态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往往选择隐居山林以避世,随着仕途的诱惑和名利的驱使,一些原本坚守节操的隐士开始动摇,甚至背弃初衷,投身官场,孔稚珪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这篇移文,以讽刺和批评那些假隐士的虚伪行为,这句“有客剧谈东海若,与君同勒北山铭”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坚守节操、远离名利的坚定信念的抒发。

“有客剧谈东海若,与君同勒北山铭。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