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全诗是什么?

7个月前 (02-09)诗词赏析12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及作者朝代

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全诗是什么?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此句为诗中节选,非全诗连续部分,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由于全诗较长,这里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前后文大意)

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出征的士兵弓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跑着来相送,尘埃飞扬遮蔽了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者,出征者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太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离开的时候里长给束发戴帽,回来时头发已白还要戍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你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荆棘遍地,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禾也是东倒西歪没有收成,更何况秦地的士兵耐苦战斗,被驱使与鸡狗没有分别,长者虽有问,服役之人怎敢申诉心中的冤屈呢?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发关西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呢?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战斗而死只能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哭叫。

(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意为:胡人行为如鬼魅般猖獗,南至大海,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天空都饱受战争的苦难。)

释义

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当时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广泛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切同情和愤慨,胡人(指外族侵略者)的行为如同鬼魅,其侵略范围南至大海,整个国家无论何地都饱受战争的摧残和痛苦。

赏析

这两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战争的广泛性和残酷性,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诗人将战争的苦难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杜甫在天宝十载(751年)秋天创作的,当时,唐玄宗穷兵黩武,对吐蕃、南诏连续用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在诗中通过描述士兵出征、家人送别、战场惨状等场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的危害,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杜甫对战争和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深刻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这句诗并非全诗连续部分中的原句,而是根据关键词要求从诗中节选并重组的,但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与这句诗所表达的内容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对战争和统治者政策的深刻批判。

“胡行如鬼南至海,寸地尺天皆苦兵。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