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蕉叶茙葵照槛明,山光入室雨初晴。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2-09)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蕉叶茙葵照槛明,山光入室雨初晴。的意思及出处

唐·皎然

蕉叶茙葵照槛明,山光入室雨初晴。

幽人日饮闲居酒,隐几闲吟一两声。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影响,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之冠。

译文

芭蕉叶和茙葵花在栏杆边映照得格外鲜明,雨后的初晴让山间的光亮透进了室内,我这幽居之人每日闲饮着自酿的酒,靠着几案悠闲地吟诵着一两声诗句。

释义

首句“蕉叶茙葵照槛明”描绘了雨后初晴时,庭院中芭蕉叶和茙葵花在阳光下的鲜亮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媚的氛围,次句“山光入室雨初晴”进一步强调了雨后初晴,山间明亮的光线透过窗户照进室内的情景,与首句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明媚的居住环境,后两句则转而描写诗人的日常生活,他每日闲饮自酿的酒,靠着几案悠闲地吟诵诗句,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山居景象,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中的闲适生活,前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媚、宁静祥和的氛围,为后两句诗人闲适生活的描写提供了背景,后两句则通过“幽人日饮闲居酒,隐几闲吟一两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和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雨后初晴的清晨,坐在自己的居所中,看着窗外的自然景色,感受着内心的宁静与闲适,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皎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自由、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

“蕉叶茙葵照槛明,山光入室雨初晴。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