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筦行相催。出自哪首诗?

7个月前 (02-10)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游仙诗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筦行相催。出自哪首诗?

唐·曹唐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筦行相催。

仙宫琼阁不须到,自有洞天三十六。

作者简介

曹唐,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大中年间(847—860),游江南,为淮南节度使杜悰幕僚,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采瑰丽,被后人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外的又一游仙诗高手,他的作品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车旁挂着一壶美酒,伴随着凤笙与龙筦(一种管乐器)的悠扬乐声,我悠然前行,无需前往那遥远的仙宫琼阁,因为人间自有三十六处如仙境般的洞天福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驾车漫游,身边带着美酒与乐器,享受着音乐与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他对人间仙境的向往和赞美。“车傍侧挂一壶酒”展现了诗人的洒脱与不羁,“凤笙龙筦行相催”则增添了画面的音乐感和动感,而“仙宫琼阁不须到,自有洞天三十六”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景致的喜爱和自足。

赏析

这首诗以游仙为题,却并未将笔触放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上,而是巧妙地借用了游仙的意象,来描绘和赞美人间的美好景致,诗人通过“车傍侧挂一壶酒”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而“凤笙龙筦行相催”的乐声,则让这幅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最后两句“仙宫琼阁不须到,自有洞天三十六”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人间仙境的热爱和赞美,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曹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尽管时局艰难,曹唐却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追寻和赞美生活中的美好,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驾车漫游、享受美酒与音乐的场景,表达了对人间仙境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不仅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升华,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反思。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筦行相催。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