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直饶明日便相逢,已是一春闲过了。的解释

7个月前 (02-10)诗词赏析23

诗词原文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直饶明日便相逢,已是一春闲过了。的解释

宋·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直饶明日便相逢,已是一春闲过了。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亦擅长诗词,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译文

端起酒杯向东风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匆匆离去,洛阳城东郊外的小道已是柳枝满垂,大多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谢了,明年的花也谢了,人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花开花落中白了头发,即使明天还能再相逢,可惜啊,已经浪费了一个春天。

释义

这首词是作者与友人惜别之作,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言外,意尤深远,全词语言美,意境更美,章法浑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伤春与惜别之作。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回忆昔日与友人欢聚的场景,把酒祝东风,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暗示了相聚时光的短暂和珍贵,垂杨紫陌,游遍芳丛,描绘了当时的美好景象和欢乐氛围,下片则转入对聚散无常的感慨,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和感伤,最后两句“直饶明日便相逢,已是一春闲过了”,更是将这种遗憾和无奈推向高潮,即使明天能够重逢,但已经错过了一个春天的美好时光,这种遗憾和失落感让人深感唏嘘。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作者在某个春天与友人分别时所作,当时作者或许正面临着人生的某种变故或离别,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

“直饶明日便相逢,已是一春闲过了。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