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相逢时容易舍,既相逢争忍离别。全诗是什么?

6个月前 (02-18)诗词赏析18

诗词原文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不相逢时容易舍,既相逢争忍离别。全诗是什么?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虽然“不相逢时容易舍,既相逢争忍离别”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与其意境相近,且《雨霖铃》为柳永描写离别的经典之作,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出生于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释义

这首词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临别时依依不舍,下片写别后的想象与凄楚,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赏析

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是抒写离愁别绪的名作,艺术上颇具特色,词的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寒蝉凄切”为景(寒蝉),“对长亭晚”为时(傍晚),“骤雨初歇”为情(欲别),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接下来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通过“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等动作神态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情人分别时的心理状态,下片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片,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片结句,更推进一层,将离别之难推向高潮,结尾处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进一步烘托了离别后的孤寂和凄苦。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雨霖铃》这首词,就是他在汴京与情人惜别时所作,词中,他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寂凄苦之情,表达得深切而淋漓,这首词不仅反映了柳永个人的情感经历,也代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在离别之际的普遍情感状态,这首词也以其深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离别的经典之作。

“不相逢时容易舍,既相逢争忍离别。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