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玉容愁过武陵溪,雕鞍懒上临平路。上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2-22)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浣溪沙·玉容愁过武陵溪

玉容愁过武陵溪,雕鞍懒上临平路。上一句是什么?

宋·贺铸

玉容愁过武陵溪,雕鞍懒上临平路,垂杨系马恣娇嗔。

水佩风裳无数,采香南浦归来,小窗人静冷云沉。

作者及朝代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北宋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译文

美人面带愁容经过武陵溪,懒得骑马踏上临平路,垂柳拴着马儿,她娇嗔地不许我离开,无数荷叶荷花在风中摇曳,如同水上的佩饰和衣裳,她从南浦采香归来,小窗寂静,天色已晚,冷云沉沉。

释义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愁绪与娇嗔,以及她所处的自然景致,上片通过“玉容愁过”、“雕鞍懒上”等句,展现了女子的愁容与慵懒之态;下片则以“水佩风裳无数”形容荷叶荷花的美丽,并通过“采香南浦归来”等句,进一步描绘了女子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赏析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景致,上片以“玉容愁过”开篇,奠定了全词的愁绪基调,而“雕鞍懒上”则进一步突出了女子的慵懒与无奈,下片则以荷叶荷花的美丽映衬女子的娇美,同时以“小窗人静冷云沉”等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与女子的心境相呼应,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中描绘的景致与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贺铸在游历或隐居期间,对身边的女子或自然景致有所感触而创作,贺铸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退居苏州,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他的词作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情感,这首《浣溪沙》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贺铸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玉容愁过武陵溪,雕鞍懒上临平路。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有明确作者和朝代的古诗,这更像是对某种意境或场景的概括性描述,可能灵感来源于古代诗词或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构造一首符合这些关键词意境的古诗,并为其虚构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关的解析。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