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全诗是什么?

5个月前 (02-24)诗词赏析11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刘克庄的《戊辰即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全诗是什么?

戊辰即事

宋 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平章风月事都休,且向江头把钓竿。

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诗文创作颇丰,风格独特,被誉为“南宋一代文宗”,他的作品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译文

诗人怎能有青衫(指官职卑微)呢?今年为了和戎(与敌人讲和)耗费了百万匹丝绸,从此以后西湖边就不要再插柳了,多种些桑树来养吴蚕吧,那些平章风月(指文人墨客吟咏风月、不问政事)的事情都休提了,我还是到江头去把钓竿吧,我要向司马家的人(暗指当权者)问问,为什么竟然让国家陷入了荆棘铜驼(形容国家破败、荒凉)的境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与敌人讲和、耗费巨资的愤慨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西湖插柳与种桑养蚕的对比,暗示了国家应该注重实际生产而非沉迷于享乐,诗人也通过向司马家的人发问,表达了对当权者治国无方的批评和不满。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诗人以讽刺和批判的笔触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软弱,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当权者的不满,诗人也展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赵昀宝庆七年(1227年),即戊辰年,当时南宋朝廷与金朝讲和,耗费了大量财物,诗人刘克庄对此深感愤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担忧,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