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的意思及出处

5个月前 (02-26)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村居杂诗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的意思及出处

宋·陆游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

行客欲归时,满溪风簌簌。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夜幕降临,乡村学校里传来急促的呼唤声,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孩子们不喜欢读书学习,而此刻,外面的世界却是另一番景象:天色将晚,雪花纷飞,如同梅花与柳絮在空中交织舞动,江面上,晚景如画,只见一位身披蓑衣的钓鱼人悠然归去。

释义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这两句诗描绘了乡村学校夜晚的情景,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儿童教育的态度,乡校里传来急促的呼唤声,可能是因为孩子们不愿意学习或没有达到教育者的期望,于是被责备或催促,而“总道儿童不好文”则表达了社会普遍对儿童学习态度的误解或偏见,认为孩子们天生不喜欢文学或学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乡村学校夜晚的忙碌与江面钓鱼人的悠然自得,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前两句描绘了夜晚雪中的美景,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略带寒意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追呼急”与“一蓑归去”的对比,突出了乡村教育的困境与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总道儿童不好文”一句,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偏见,也暗示了教育方式的单一与僵化。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内忧外患不断,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被贬谪,仕途坎坷,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晚年隐居乡村期间,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夜来乡校追呼急”等细节,也反映了当时乡村教育的落后与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陆游以诗为笔,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来乡校追呼急,总道儿童不好文。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