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谕生灵真重任,回轩应问石渠郎。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其十二
宋·李弥逊
秋入洞庭波渺然,
蒹葭苍苍露为烟。
宣谕生灵真重任,
回轩应问石渠郎。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弥逊(1085年-1153年),字似之,号筠溪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官员、文学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李弥逊是南宋初期的名臣、文学家,曾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等职,因忤秦桧而罢官,他工诗文,词风清丽婉约,著有《筠溪集》等,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是一位有骨气的官员。
译文
秋天的洞庭湖水波浩渺无边,岸边的蒹葭(芦苇)在苍茫中显得深绿,露水凝结成烟雾缭绕,皇帝派遣的使者(宣谕使)肩负着向百姓传达朝廷旨意的重任,在完成任务后,他应该会向朝廷中的学者(石渠郎,代指朝廷中的学士或文臣)询问百姓的实际情况。
释义
宣谕生灵真重任:宣谕使向百姓传达朝廷的旨意和关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关系到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稳定。
回轩应问石渠郎:宣谕使在完成使命后,应该向朝廷中的学者或文臣汇报,了解他们对百姓情况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为朝廷和百姓服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秋景,引出宣谕使的重任,诗人以景寓情,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朝廷使者重任在肩的期望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通过“回轩应问石渠郎”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朝廷决策的审慎和对学者智慧的尊重,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人文情怀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弥逊在朝廷任职期间,当时他可能对朝廷的宣谕制度有所关注,并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期望,作为一位有骨气的官员和文学家,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呼吁朝廷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福祉,以及更加审慎地制定和执行政策。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人文情怀和政治关怀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弥逊对朝廷使命的敬畏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他对朝廷决策的审慎和对学者智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