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碎琅玕意有馀,细泉高引入香厨。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咏竹涧
唐·王维
劈碎琅玕意有馀,细泉高引入香厨。
碧丛暗长穿蕙畹,红笋低生入玉除。
云起独栖禽翥翥,水湄闲坐客徐徐。
岩扉日暮无人到,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砍碎竹根余意未尽,细小的泉水高高地引入香厨,碧绿的竹丛暗暗生长穿过蕙草环绕的小径,红色的竹笋低低地生长在宫殿的台阶旁,云雾升起时,孤独的鸟儿在空中翱翔,水边悠闲地坐着客人慢慢地品茶,岩洞的门傍晚时无人到来,只有隐居的人独自来来去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竹涧的幽静与雅致,通过砍伐竹子、引入泉水、竹丛生长、红笋冒出等细节,展现了竹涧的自然之美和隐居生活的闲适,通过云起鸟飞、水边闲坐等场景,进一步烘托出竹涧的清幽与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竹涧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劈碎琅玕意有馀”一句,既表现了砍伐竹子的场景,又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执着追求,而“细泉高引入香厨”一句,则通过引入泉水的细节,展现了竹涧的雅致与清幽,后几句通过描绘竹丛生长、红笋冒出、云起鸟飞、水边闲坐等场景,进一步烘托出竹涧的宁静与闲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创作背景
王维一生信佛,常居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辋川别业隐居期间创作的,在隐居生活中,王维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热爱,他通过描绘竹涧的幽静与雅致,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王维在仕途失意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