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魏帝邺都里,惟有铜台漳水流。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铜雀台
唐·张继
魏武雄图岂复存,
空余高冢伴黄昏。
君看魏帝邺都里,
惟有铜台漳水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约唐代宗李豫大历中前后),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契至深,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调检校郎中,最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大历末年,张继约为36岁,在洪州任上卒,张继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译文
曹操的宏图伟业哪里还存在呢?只留下高高的坟墓陪伴着黄昏,你看那魏武帝在邺都的遗迹,如今只有铜雀台和漳河水依旧流淌。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铜雀台和邺都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英雄逝去的感慨,首句“魏武雄图岂复存”直接点出主题,曹操的雄图伟略已经不复存在,次句“空余高冢伴黄昏”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之感,只剩下高高的坟墓陪伴着黄昏的寂寞,后两句“君看魏帝邺都里,惟有铜台漳水流”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只有铜雀台和漳河水还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对铜雀台和邺都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场景之中,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历史的无情和英雄的逝去,诗人还通过“空余高冢伴黄昏”等诗句,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继在游览铜雀台时所作,铜雀台是东汉末年曹操所建的一座高台,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曹操曾在此宴请群臣、赋诗作文,并在此地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铜雀台已经逐渐荒废,成为了一片废墟,张继在游览此地时,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铜雀台》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