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的意思及出处

5个月前 (03-02)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美女篇

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的意思及出处

魏·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

姿质丽无双,容华耀九天。

作者简介

曹植,字子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曹植自幼聪颖,十多岁便能诵读众多经典,且性格坦率不羁,不拘小节,深受曹操喜爱,在政治斗争中,他未能继承其父的基业,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文学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这位美女既艳丽又娴雅,在歧路间采摘桑叶,柔嫩的桑条轻轻摇动,飘落的桑叶翩翩飞舞,她挽起衣袖露出洁白的双手,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头上插着金爵钗,腰间佩着翠绿色的琅玕玉,明珠点缀着她那光洁如玉的肌肤,珊瑚和宝石交相辉映,她穿着罗衣轻盈飘逸,裙摆随风轻轻摆动,她顾盼之间光彩照人,长啸时气息如同兰花般芬芳,行路的人停下车子休息,赶路的人忘记了吃饭,请问这位美女住在哪里?就住在城南的尽头,高楼临着大路,高高的门楼上重重叠叠地关着门,她的容颜如同朝阳般耀眼,谁不仰慕她那美丽的容颜呢?媒人都在忙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呢?这位美女仰慕高尚的情操,寻找贤良的人却很难,众人只是吵吵嚷嚷,哪里知道她所看中的是什么呢?她在盛年之时却独守空房,半夜里起来长叹不已,她的长眉弯弯,一直延伸到鬓边,肌肤如同白玉般洁白细腻,她的姿质美丽无双,容颜如同九天之上的仙女般耀眼。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美丽女子的外貌、气质和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诗中详细刻画了女子的美貌和气质,以及她所处的优雅环境,同时也透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女的形象,从外貌到气质,再到生活环境,都进行了详尽的刻画,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美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亲眼所见,诗人也通过美女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诗中“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等句子,更是将美女的形象刻画得细腻入微,令人赞叹不已,诗人还通过美女的孤独和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以及女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曹植早年时期,当时他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爱情充满了向往,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残酷,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爱情理想,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曹植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以及女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长眉入鬓何连娟,肌肤白玉秀且鲜。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