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苇带同巢许,不驾蒲轮佐禹汤。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野老
唐·杜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附加句:
自怜苇带同巢许,不驾蒲轮佐禹汤。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构造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晚年漂泊无依,但他始终心系国家与人民,其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南村一群小孩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云墨般黑,秋色萧条,渐渐晚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附加句)
我自怜如同那脆弱的苇带,只能与妻儿同巢共居,不能像古代贤臣那样乘坐蒲轮辅佐圣明的君主如禹、汤。
释义
原诗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雨夜难眠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贫寒之士的深切同情,以及愿以牺牲自我来换取众人幸福的崇高理想,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自怜,以及无法施展才华、辅佐明君的遗憾。
赏析
杜甫此诗不仅展现了个人生活的艰辛,更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诗人超越个人苦难,追求社会公正与人民幸福的崇高理想,附加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自我感慨,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与广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当时杜甫流寓成都草堂,生活极其困苦,成都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屋顶被狂风卷走,屋漏雨湿,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附加句虽为构造,但可理解为诗人在此背景下的自我反思与情感抒发,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