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的释义

5个月前 (03-05)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潼关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的释义

唐·汪遵

百二山河壮帝京,

诸侯不敢过临洮。

若算防边久远名,

新安岂更胜长城。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多借古讽今,寓意深刻,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作者简介

汪遵,字全之,又字有辞,安徽宣城人,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善诗词,他的诗作以咏史诗见长,善于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他的诗作却流传甚广,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潼关地势险要,是保卫帝京的重要屏障,诸侯们不敢轻易越过临洮来侵犯,如果要算起防御边疆的长久名声来,新安郡的防御设施又怎能比得上长城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它在保卫帝京方面的重要作用,来赞美其防御功能,诗人还通过对比新安郡与长城的防御效果,进一步强调了潼关在防御边疆方面的重要地位。“百二山河”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诸侯不敢过临洮”则直接点明了潼关的防御效果;“若算防边久远名”一句则引出了诗人对新安与长城防御效果的比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它在保卫帝京方面的重要作用,诗人通过对比新安郡与长城的防御效果,进一步突出了潼关的防御功能,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以及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语言更加精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唐代时期,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和威胁,国家安全形势严峻,诗人汪遵通过创作这首咏史诗,旨在强调防御边疆的重要性,并借古讽今,提醒当政者要加强边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佳作,它通过对潼关险要地势和防御功能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新安与长城防御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以及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