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字莫辞连夜织,塞鸿长是到春归。的解释
诗词原文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锦字莫辞连夜织,塞鸿长是到春归。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注:原诗中“锦字莫辞连夜织,塞鸿长是到春归”两句可能有所调整或组合,因“春闺思”有多首同名作品,且张仲素的具体作品中未完全对应此两句的连续出现,但意境相符,故以整体诗作为背景进行解析,并聚焦于相关意境。)
作者简介
张仲素,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绘之,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人,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历官秘书郎、集贤殿校理、中书舍人,长于乐府,多写闺情,曾以宫词百首献德宗,所作诗风格清新绮丽,尤擅五律,为时人所称。
译文
城边嫩绿的柳丝轻拂,陌上桑树青翠欲滴,提着篮子忘了采摘桑叶,昨夜梦中去了渔阳(代指边塞),不要推辞连夜织就锦字回文诗,边塞的大雁总是在春天归来,织机上的锦字诉说着长长的离恨,楼上的花枝仿佛在嘲笑我独自睡眠。
释义
此诗描绘了闺中女子对远征边疆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前两句以自然景物起兴,营造出春天生机勃勃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通过“锦字”和“塞鸿”两个意象,传达了她对远方爱人的无尽思念和期盼归来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闺中女子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提笼忘采叶”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女子因思念而心不在焉的状态,而“锦字莫辞连夜织,塞鸿长是到春归”两句,则借用了古代女子织锦寄情的典故,以及大雁传书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是一首优秀的闺怨诗。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闺怨诗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对远征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张仲素作为一位擅长乐府和闺情诗的诗人,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这首《春闺思》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一位闺中女子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分离和痛苦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女性情感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