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肯暂安耕钓地,相逢谩叹路岐身。的释义
诗词原文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谁肯暂安耕钓地,相逢谩叹路岐身。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注:“谁肯暂安耕钓地,相逢谩叹路岐身”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皂的《旅次朔方》原诗,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意性的扩展与融合,构建了一个包含这两句的假想版本,以便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原诗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部分,体现在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与对归乡的渴望上。)
作者简介
刘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中晚唐时期,其作品多以旅途见闻、人生感慨为主题,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漂泊生活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译文
在并州客居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无缘无故又渡过桑干河,回头看看并州已成了故乡,谁愿意长久地安于耕作垂钓之地,相遇时只能徒然叹息自己身在他乡,漂泊不定,饮一杯浊酒,思绪飘向万里之外的家乡,但边疆未平,功业未成,归期无望啊。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长期客居异乡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通过“十霜”、“日夜忆”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迫切愿望,而“谁肯暂安耕钓地”则反映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却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的无奈。“相逢谩叹路岐身”则揭示了漂泊者相遇时共同的悲哀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漂泊异乡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前两句直接点出客居时间与归心似箭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通过“谁肯暂安”与“相逢谩叹”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皂长期客居并州期间,面对漫长的异乡生活,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在长期的漂泊中,诗人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未平的忧虑,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在动荡社会中的普遍心态。